猩紅病在發病前24小時具有傳染性。該病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潛伏期通常為2-5天,患者在出現癥狀前24小時至抗生素治療開始后24小時內均可能傳播病原體。
猩紅病的傳染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或皮膚破損處的滲出物也可能導致感染。典型癥狀包括突發高熱、咽痛、草莓舌及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皮疹按壓會褪色。發病初期傳染性較強,尤其在未進行有效抗生素治療的情況下。
預防與控制措施:
確診患者需立即隔離并接受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日常需加強手衛生,避免共用個人物品。患者使用過的餐具、玩具等物品需煮沸消毒,居室保持通風換氣。兒童患者需暫停入園入學,直至癥狀消失且完成至少24小時抗生素治療。
猩紅病流行期間需減少人群聚集活動,易感者可考慮接種鏈球菌疫苗。恢復期患者可能出現脫皮現象,此時仍應注意皮膚護理。均衡飲食有助于增強抵抗力,建議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可促進康復,但急性期應避免劇烈活動。若接觸患者后出現咽痛或發熱癥狀,需及時就醫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