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類藥物的應用十分普遍,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對于各種炎癥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如肝炎、腎炎、腸胃炎、咳嗽等,不過該類藥物具有很大的毒性,需要嚴格遵守用量,以免服用過多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出現,那么,烏頭類藥物有哪些呢?
烏頭類藥物成分
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為烏頭次堿,其次為烏頭堿、新烏頭堿等,均系雙酯類,易被水解。此外尚含脂類成分,主要為附子脂酸。據報道,最近從日本產的烏頭塊根中分離得消旋去甲基烏藥堿,此堿作用強烈。
性狀:圓錐形,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頂端有殘存的莖基,長2—7.5cm,直徑1.5cm—2.5cm。外表棕褐色,皺縮不平,具瘤狀突起的支根,習稱“釘角”。并有摘去子根留下的痕跡。質堅實,橫切面灰白色,粉質,可見多角形的形成層環紋。氣微,味辛辣、麻舌。
烏頭類中藥主要毒性成分是烏頭堿等生物堿,人口服烏頭堿3-5mg可使人致死。烏頭堿主要損害循環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其對循環系統的損害主要是導致各種心律失常。
烏頭堿類藥物有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川烏、草烏、附子是中醫臨床常用中藥,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川烏、草烏可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附子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臨床用之恰當,可起沉疴,救危逆。因其毒性大,用之不慎,中毒者亦屢見不鮮。
其中以雪上一枝蒿毒性最劇烈,口服150ml即可中毒,是川烏,草烏毒性的幾十倍。草烏的毒性大于川烏,附子為川烏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于川烏。附子藥用有三種規格,鹽附子毒性大于蒸制過的黑附片,白附片。
烏頭類藥物常用于治療胃炎,肝炎,腎炎,腸炎,咳嗽,肝經郁熱。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麻木,心腹冷痛,寒疝等癥。
用法及用量
制川烏3-6克,煎服,宜先煎,久煎;生川烏1—1.5克,外用。草烏煎服2-6克,宜先煎、久煎;生品適量供外用。其它:反半夏,瓜簍,貝母,白芨,白蘞,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