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雌激素水平下降、結締組織退化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子宮托治療、盆底康復訓練、激素替代療法、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
妊娠分娩或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盆底肌群支撐力減弱,陰道前壁膨出可能伴隨尿頻或排尿困難。每日進行提肛運動可增強肌肉張力,避免久蹲久站。
2、分娩損傷:
多胎分娩或產程過長造成韌帶撕裂,重度脫垂可能出現下墜感或腰骶酸痛。產后42天起可進行電刺激治療,使用子宮托輔助支撐需定期消毒更換。
3、長期腹壓增高:
慢性咳嗽、肥胖或長期負重勞動增加腹腔壓力,可能加重膀胱直腸膨出癥狀。控制體重在BMI24以下,搬運重物不超過5公斤。
4、雌激素缺乏:
絕經后生殖系統萎縮可能引發陰道干燥或性交疼痛。局部涂抹雌三醇軟膏需配合陰道乳酸菌制劑,口服替勃龍需監測乳腺情況。
5、結締組織病:
馬方綜合征等疾病導致膠原蛋白異常,可能合并直腸脫垂或壓力性尿失禁。盆底重建術可選擇骶棘韌帶固定術,嚴重者需行陰式子宮切除術。
建議每日攝入30g大豆異黃酮及500mg維生素C增強結締組織彈性,游泳和瑜伽可改善核心肌群力量,使用環形子宮托者需每3個月更換型號,術后6周內禁止騎自行車等跨坐運動,出現陰道出血或發熱需立即復查盆底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