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藥可通過調節激素水平、抑制排卵、改善子宮內膜等方式治療月經不調。月經不調通常由內分泌紊亂、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1、激素調節:避孕藥含雌激素和孕激素,能直接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糾正黃體功能不足或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周期紊亂。常見藥物包括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
2、排卵抑制:對于無排卵性子宮出血,避孕藥能抑制卵巢排卵,使子宮內膜呈現規律性脫落。需連續用藥21天形成人工周期,適用于青春期功血或圍絕經期月經紊亂。
3、內膜改善:孕激素成分可轉化增生期子宮內膜為分泌期,減少突破性出血風險。對子宮內膜過薄或增生不均引起的經量異常有改善作用,需持續用藥3-6個月經周期。
4、病理性因素: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有關,通常表現為閉經、痤瘡等癥狀。避孕藥可降低雄激素水平,配合二甲雙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需聯合GnRH-a類藥物抑制病灶。
5、精神因素:長期焦慮或過度節食可能干擾促性腺激素分泌,避孕藥治療期間需同步進行心理疏導。建議結合正念訓練,每日保證7小時睡眠,BMI低于18.5需營養干預。
調整期間應監測基礎體溫變化,避免與利福平、苯妥英鈉等肝酶誘導劑聯用。日常增加亞麻籽、深海魚類等ω-3脂肪酸攝入,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維持正常代謝。用藥6個月未改善需排查垂體瘤等器質性疾病,必要時進行宮腔鏡檢查或子宮內膜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