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可通過飲食調節、運動排汗、中藥調理、環境改善、穴位刺激等方式實現。濕氣過重可能由氣候潮濕、脾虛失運、久坐少動、過食生冷、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節:薏苡仁、赤小豆、山藥等食材具有利水滲濕功效,可搭配茯苓粥或冬瓜湯食用。避免冰淇淋、冷飲等寒涼食物,減少肥甘厚味攝入。濕熱體質者可適量飲用玉米須茶或荷葉茶。
2、運動排汗: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功法能促進氣血運行,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或游泳可加速濕濁排泄。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液,避免汗出當風。久坐人群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
3、中藥調理:參苓白術散、五苓散、平胃散等方劑適合脾虛濕盛者。濕熱體質可用茵陳蒿湯,寒濕體質推薦藿香正氣制劑。使用前需經中醫辨證,連續服用不超過2周。
4、環境改善: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濕度在40%-60%,陰雨天關閉門窗。床單被褥定期暴曬,衣柜放置活性炭包。地下室等潮濕區域可擺放生石灰吸潮。
5、穴位刺激:每天按壓豐隆穴、陰陵泉穴各3分鐘,艾灸足三里穴10分鐘。脾俞穴、胃俞穴拔罐每周2次,背部膀胱經刮痧每月1次。孕婦及皮膚破損者慎用。
祛濕需兼顧內外調理,建議每日飲用1500ml溫水,選擇棉麻透氣的衣物。濕熱體質者夏季減少空調使用,寒濕體質注意關節保暖。長期水腫或舌苔厚膩者需排查甲狀腺功能、腎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