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創傷可能引起牙周炎。長期異常的咬合壓力會導致牙周組織損傷,進而誘發或加重牙周炎癥反應。
咬合創傷與牙周炎的關聯機制:
咬合創傷通過兩種途徑影響牙周健康。機械性壓力直接破壞牙周膜纖維,導致牙槽骨吸收;異常咬合力還會改變牙齦微循環,降低局部免疫力。臨床常見于牙齒排列不齊、修復體過高或夜磨牙患者,表現為患牙松動、叩痛及牙齦退縮。
牙周炎發展的分期表現:
早期可見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深度不超過4毫米;中期出現牙槽骨水平吸收,牙齒輕度松動;晚期伴隨牙周膿腫、牙齒移位甚至脫落。咬合創傷會加速各階段進展,尤其在前牙區易形成扇形移位。
干預措施與日常管理:
需同步處理咬合問題和牙周炎癥。調磨過高牙尖、佩戴咬合墊可減輕創傷,齦上潔治配合齦下刮治能控制感染。日常使用軟毛牙刷及牙縫刷清潔,避免咬硬物。每半年進行專業牙周檢查,糖尿病患者更需加強監測
控制咬合創傷是牙周炎綜合治療的重要環節。建議選擇含氟牙膏配合沖牙器維護口腔衛生,適當補充維生素C增強牙齦抵抗力。出現咬合不適或牙齦出血持續一周以上時,應及時進行咬合分析及牙周探診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