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休克。典型表現包括嘔鮮紅色或咖啡樣物質、柏油樣黑便、上腹隱痛或灼痛、貧血相關癥狀如面色蒼白以及失血性休克如血壓下降。
1、嘔血:
胃出血時血液經口腔嘔出,顏色取決于出血速度和量。急性大量出血呈鮮紅色,血液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則被胃酸氧化成咖啡渣樣。嘔血前常有惡心感,可能伴隨食物殘渣。需注意與咯血呼吸道出血鑒別,后者血液呈鮮紅色泡沫狀。
2、黑便:
血液在腸道內分解后形成黑色柏油樣便醫學稱"黑便",黏稠發亮伴特殊腥臭味。出血量超過50毫升即可出現,若出血位置較低如十二指腸可能呈暗紅色血便。服用鐵劑或鉍劑藥物也會導致黑便,需結合其他癥狀鑒別。
3、上腹疼痛:
多數患者出現上腹部持續性隱痛或灼痛,與胃酸刺激潰瘍面或黏膜損傷有關。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進食后加重。但部分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可能無痛感,僅表現為乏力頭暈。
4、貧血癥狀:
慢性少量出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指甲脆裂、頭暈耳鳴。急性大出血時血紅蛋白快速下降,出現心悸、冷汗、視物模糊等組織缺氧表現,嚴重者發生暈厥。
5、休克表現:
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時可出現休克,表現為四肢濕冷、脈搏細速超過120次/分、血壓下降收縮壓低于90mmHg、尿量減少。這是危急情況,需立即平臥并呼叫急救。
出現胃出血癥狀時應立即禁食禁水,保持側臥位防止誤吸。可暫時用冰袋冷敷上腹部,但禁止自行服用止血藥物。建議記錄嘔血/黑便的性狀、量和頻率,就醫時提供詳細信息。恢復期飲食需從流質逐漸過渡到低纖維軟食,避免辛辣、過熱食物及酒精。長期需治療原發病如根除幽門螺桿菌、控制非甾體抗炎藥使用等,定期復查胃鏡監測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