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需注意皮膚瘙癢管理、胎兒監護、飲食調整、藥物干預及定期產檢。該病可能與激素水平變化、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肝膽代謝異常及胎盤功能紊亂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瘙癢、膽汁酸升高、黃疸等癥狀。
1、瘙癢管理:
皮膚瘙癢是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主要癥狀,避免抓撓以防感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使用溫和無香料的沐浴產品。冷敷或涂抹爐甘石洗劑可暫時緩解癥狀,嚴重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
2、胎兒監護:
該疾病可能增加胎兒窘迫風險,需加強胎動計數和胎心監測。孕晚期每周進行胎心監護,必要時結合超聲評估羊水量及臍血流。出現胎動減少或胎心率異常需立即就醫,醫生可能建議提前終止妊娠以降低風險。
3、飲食調整:
低脂飲食減輕肝臟負擔,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攝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西蘭花預防凝血異常,限制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避免過飽加重消化負擔。
4、藥物干預:
熊去氧膽酸是首選藥物,能降低膽汁酸水平改善癥狀。嚴重病例可聯用S-腺苷蛋氨酸調節肝細胞代謝,瘙癢明顯時短期使用苯巴比妥。禁用雌激素類藥物,所有用藥需嚴格遵循產科醫生指導。
5、定期產檢:
每2周監測肝功能指標,重點關注總膽汁酸和轉氨酶水平。孕32周后增加產檢頻率,結合凝血功能檢查評估分娩風險。出現皮膚黃染、陶土樣大便等嚴重癥狀需立即住院治療。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需保持適度活動如散步、孕婦瑜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長時間臥床。保證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睡眠時抬高床頭減少膽汁反流。分娩后多數癥狀自行消退,但產后6周需復查肝功能確認恢復情況,哺乳期用藥需謹慎選擇不影響乳汁分泌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