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皮試的地方出現紅腫可能由消毒劑刺激、皮膚敏感反應、局部感染、藥物過敏反應、遲發型超敏反應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冷敷緩解、外用藥物、口服抗組胺藥、抗生素治療、就醫評估等方式處理。
1、消毒劑刺激:
皮試前使用的碘伏或酒精可能刺激皮膚屏障。消毒劑揮發后殘留化學物質可能引發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表現為直徑小于1cm的淡紅色斑塊。避免抓撓后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
2、皮膚敏感反應:
針頭穿刺導致的機械性刺激可能激活肥大細胞。組胺釋放會引起穿刺點周圍2cm內的丘疹伴瘙癢,通常30分鐘內達高峰。建議用冷毛巾間斷敷貼15分鐘,配合外用爐甘石洗劑。
3、局部感染:
皮試24小時后持續紅腫提示可能繼發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可能導致穿刺點化膿伴壓痛,皮溫升高超過周圍皮膚1℃。需涂抹莫匹羅星軟膏,每日消毒換藥2次。
4、藥物過敏反應:
青霉素類皮試液可能引發IgE介導的速發型過敏。典型表現為注射處偽足樣紅腫擴散至前臂,伴蕁麻疹或呼吸困難。需立即肌注腎上腺素,口服氯雷他定聯合地塞米松。
5、遲發型超敏反應:
結核菌素試驗可能誘發T細胞介導的IV型變態反應。48-72小時出現硬結直徑>5mm屬于陽性反應,提示存在結核桿菌致敏。需進行胸部X光排查活動性結核。
皮試后應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摩擦,觀察72小時紅腫變化。飲食宜選擇維生素C豐富的獼猴桃、草莓促進組織修復,限制海鮮等易致敏食物。出現快速擴散的紅斑或喘憋需急診處理,輕微反應可通過抬高肢體促進靜脈回流緩解。日常護理建議穿寬松棉質衣物減少刺激,皮試部位禁用化妝品或藥膏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