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否需要手術取決于息肉性質、大小及病理類型,可通過內鏡下切除、開腹手術等方式治療。腸息肉可能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膽汁酸代謝異常、腸道菌群失衡、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1、炎性息肉:這類息肉多由腸道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直徑常小于1厘米。治療以控制原發炎癥為主,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使用美沙拉嗪、潑尼松等藥物,通常無需手術干預。定期腸鏡監測息肉變化是主要管理方式。
2、增生性息肉:常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與黏膜細胞更新異常相關。直徑多小于0.5厘米的息肉可通過腸鏡活檢鉗直接切除,術后每3年復查腸鏡。高纖維飲食和規律運動有助于預防復發。
3、幼年性息肉:兒童患者多見,屬于錯構瘤性病變。單發息肉可在腸鏡下用圈套器電切,多發者需評估是否合并息肉病綜合征。這類息肉出血風險較高,發現后建議盡早處理。
4、腺瘤性息肉:具有明確癌變潛能,直徑大于1厘米的絨毛狀腺瘤需行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病理顯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時,可能需追加外科腸段切除。
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結腸內通常存在數百枚息肉。預防性全結腸切除術是標準治療方案,建議在20歲前完成手術。術后需終身隨訪十二指腸和回腸儲袋。
腸息肉患者術后應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每日攝入30克膳食纖維如燕麥、雜糧,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在BMI24以下可降低復發風險。定期復查腸鏡是監測復發的關鍵,低危腺瘤患者每3年復查,高危腺瘤或鋸齒狀息肉患者需每年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