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耳垢通常由外耳道耵聹氧化、真菌感染、外耳道炎、外傷出血或遺傳因素引起。
1、耵聹氧化:
耳道分泌的耵聹耳屎接觸空氣后會逐漸氧化變黑,屬于正常生理現象。耵聹腺分泌旺盛者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尤其常見于油性耵聹人群。日常無需特殊處理,避免頻繁掏耳刺激腺體分泌即可。
2、真菌感染:
外耳道真菌感染可能導致耳垢呈現黑色或深褐色,常伴隨瘙癢、脫屑癥狀。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時,菌絲與耵聹混合會形成特征性黑色團塊。確診需通過耳內鏡檢查和真菌培養,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藥物沖洗。
3、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癥會引起耳道皮膚充血糜爛,滲出的血液與耵聹混合后形成黑色結痂。患者多伴有耳痛、耳悶感,急性發作期可能出現膿性分泌物。治療需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嚴重者需口服抗生素。
4、外傷出血:
掏耳時劃傷外耳道皮膚,少量血液干燥后附著在耳垢上會呈現黑色。這種情況常伴隨輕微刺痛感,可見新鮮血痂。建議停止掏耳行為,保持耳道干燥,通常1-2周可自行愈合。
5、遺傳因素:
部分人群因基因差異天生分泌黑色或深棕色耵聹,多見于亞洲和非洲人種。這種耳垢質地較粘稠,屬于正常生理變異,不會影響聽力健康。無需治療,但需注意與病理性黑色耳垢鑒別。
日常應避免使用棉簽等工具掏耳,防止損傷耳道皮膚或將耵聹推入深處。游泳后及時擦干外耳道,潮濕環境易誘發真菌感染。若黑色耳垢伴隨耳痛、流膿、聽力下降等癥狀,建議及時就診耳鼻喉科。油性耵聹者可每3-6個月到專業機構進行耳道清潔,不建議自行使用挖耳工具。保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耳道皮膚健康狀態,適量補充鋅元素可改善耵聹分泌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