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異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導致肝功能異常的常見病因。病毒復制過程中會引發肝細胞炎癥反應,長期未控制可能發展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治療需根據病毒載量選擇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同時監測肝功能指標變化。
2、酒精性肝病: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進而引發酒精性肝炎。乙醇代謝產物乙醛可直接損傷肝細胞線粒體功能。戒酒是根本治療措施,嚴重者可配合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制劑等保肝藥物。
3、藥物性肝損傷:對乙酰氨基酚過量使用、抗結核藥物、抗生素等都可能引起肝酶升高。藥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活性中間體可能造成肝細胞壞死。立即停用可疑藥物是關鍵,必要時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4、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抵抗導致肝細胞內甘油三酯沉積,常見于肥胖、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是基礎治療,可配合維生素E、奧貝膽酸等藥物干預。
5、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與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肝組織有關。血清中可檢測到抗核抗體等自身抗體。治療主要采用潑尼松等免疫抑制劑,熊去氧膽酸可改善膽汁淤積。
日常應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攝入奶制品和新鮮果蔬。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肝臟代謝。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出現持續乏力、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必要時進行肝臟超聲或彈性成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