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血的食物包括紅棗、桂圓、豬肝、黑芝麻、枸杞、牛肉、烏雞、桑葚、菠菜、紅糖等。
1、紅棗:紅棗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C,能促進血紅蛋白合成。每日食用5-10顆可改善面色蒼白,建議搭配小米煮粥或與當歸同燉。
2、桂圓:桂圓肉含葡萄糖和蛋白質,具有溫補心脾功效。新鮮桂圓每日10-15粒,干品可泡水或與蓮子同煮,陰虛體質者需控制用量。
3、豬肝:動物肝臟含血紅素鐵和維生素B12,吸收率高于植物性鐵。每周食用2次鹵豬肝或菠菜豬肝湯,需徹底煮熟避免寄生蟲風險。
4、黑芝麻:高鈣高蛋白特性可滋養肝腎,炒熟后碾粉更易吸收。建議每日1勺芝麻粉調入牛奶,或制作黑芝麻糊搭配核桃食用。
5、枸杞:枸杞多糖和胡蘿卜素能增強造血功能。每日20粒泡水或燉湯,可搭配菊花平衡溫熱屬性,糖尿病患者應監測血糖變化。
6、牛肉:優質蛋白和鋅元素促進紅細胞生成。選擇牛腩或牛腱肉每周3次,紅燒或清燉時加入山楂幫助軟化肉質。
7、烏雞:黑色素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雞肉。與黃芪、當歸同燉成藥膳,月經后連續食用3天,感冒發熱期間不宜食用。
8、桑葚:花青素和鐵質組合改善微循環。鮮果每日30克或干品10克泡酒,脾虛便溏者需搭配山藥粉同食。
9、菠菜:植物性鐵與維生素K協同止血補血。焯水后涼拌或煮湯,搭配維生素C豐富的橙子可提升鐵吸收率三倍。
10、紅糖:蔗糖提取物含多種礦物質元素。經期后連續5天晨起飲用紅糖姜茶,控制每日攝入量不超過25克。
補氣血需注意飲食搭配與體質調理,氣血虛弱者可選擇慢跑、八段錦等溫和運動,避免空腹食用生冷瓜果。長期貧血或術后體虛者應結合驢膠補血顆粒、復方阿膠漿等中成藥調理,血紅蛋白低于90g/L需就醫排查消化道出血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