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長肉疙瘩可能由牙齦增生、根尖周膿腫、牙齦瘤、智齒冠周炎或口腔纖維瘤等原因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1、牙齦增生:
長期口腔衛生不良或藥物副作用如抗癲癇藥苯妥英鈉可導致牙齦組織過度生長形成肉疙瘩。表現為無痛性粉紅色腫塊,質地柔軟。輕度增生可通過加強刷牙、使用牙線等口腔護理改善,重度需手術切除。
2、根尖周膿腫:
齲齒或牙髓炎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根尖感染,膿液穿透骨膜在牙齦形成膿包。伴隨患牙叩痛、咬合不適,急性期可能出現面部腫脹。需進行根管治療清除感染源,膿腫較大時需切開引流。
3、牙齦瘤:
妊娠期激素變化或局部刺激可能引發血管性牙齦瘤,常見于妊娠第2-3個月。表現為易出血的紫紅色腫物,生長迅速但屬良性。分娩后多自行消退,持續存在需手術切除并送病理檢查。
4、智齒冠周炎:
阻生智齒周圍牙齦瓣反復發炎可形成炎性肉芽組織,伴隨張口受限、吞咽疼痛。急性期需抗生素控制感染,炎癥消退后建議拔除阻生齒,徹底消除刺激因素。
5、口腔纖維瘤:
長期機械刺激如不良修復體邊緣可能誘發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質地堅韌的白色腫物。通常生長緩慢且無痛,確診需活檢排除惡性腫瘤,治療以手術完整切除為主。
日常應注意使用軟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齦邊緣,避免過度用力損傷牙齦。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增加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獼猴桃、橙子等促進牙齦修復。若肉疙瘩持續增大超過兩周、伴隨出血或疼痛,建議盡早就診口腔科進行專科檢查,必要時行影像學檢查或病理活檢明確性質。孕婦出現牙齦瘤樣增生時應加強產前口腔護理,產后未消退需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