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慶沙坪壩的曹大媽,十余年來一直飽受膝關節痛的困擾,尤其右側膝關節疼痛難忍,走路時常有"卡住"的感覺。最近重慶的氣溫忽冷忽熱,曹大媽更是覺得"站不住",在家門口跟街坊聊上十分鐘,腿就感覺動不了;坐久了也必須先活動活動腿腳才能起身走路。曹大媽來到西南醫院就診,經過X線檢查發現,其右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關節內多處都有骨刺形成,被診斷為骨關節炎。
像曹大媽這樣的關節炎患者,在重慶并不少見。西南醫院發布的一組數據表明,該院每天都有一兩百個關節炎患者前來看病,多是負荷過重引發的退行性骨關節炎;骨科及關節外科每年大約要做5000多臺手術,其中六成以上與關節損傷有關。其中,急性損傷所占比重大約不到5%,絕大多數是慢慢積累形成的勞損性損傷,特別是膝、髖、踝關節最多見。關節炎分為退行性骨關節炎(老年性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幾大類,其中以老年性骨關節炎最常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共有3.55億骨關節炎患者,其中5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80%,60歲以上老年人幾乎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骨關節病。
人體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關節。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在山高坡陡的重慶尤為明顯。重慶號稱山城,馬路一般都是有坡度的,就連房子都"長在"山上,坐公交車能體驗過山車的感覺。重慶還是長江邊的碼頭城市,有許多挑夫(當地人稱之為"棒棒"),長期負重、爬坡過坎,膝關節磨損更為嚴重。臨床上一般女性40歲、男性50歲后,才開始出現退行性關節炎,但重慶患病人群明顯年輕化。此外,重慶多霧,年平均濕度較高,氣溫夏熱冬冷,濕冷的氣候是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的誘因之一。
關節軟骨、半月板等都是不可再生的關節結構,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的重慶人更要加倍保護,最重要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首先,下面幾種鞋子最好不要常穿。
1.超薄平底鞋:穿超薄平底鞋和赤腳沒區別,扁平的鞋底不符合足弓生理弧度構造,行走時腳著地的沖擊力會從腳跟沿著腿骨直達脊椎,加速足底韌帶退化,引起足跟疼痛,還會造成足踝、膝、髖關節和腰等部位的勞損。
2.松糕鞋:升高了身體的重心,人在站立與走動時,重心容易超出鞋底面積而跌倒。長期穿松糕鞋還改變了人體髖、膝、踝的正常線條,受影響最大的就是膝關節。
3.尖頭鞋:讓腳趾聚在一起,壓迫神經、血流,導致腳趾變形,形成拇外翻(俗稱"大腳骨"),同時傷及膝關節和脊柱。
4.綁腿高跟鞋:影響血液流通,造成局部踝關節腫脹,加大局部血栓的風險。
5.人字拖:身體重心傾斜到前腳掌,足弓關節過度受力,導致腳部疼痛、發炎,進而可能影響到膝關節。
選擇鞋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選擇鞋底面積較大較平的,可以增加穩定性,中老年人最好穿防滑鞋;鞋子的高度不要超過5厘米,也不要小于2.5厘米;平底鞋可以穿,但不要連續數日穿著;鞋內空間不宜太大,要合腳,穿上后不滑動;扁平足患者可以買足弓鞋墊,墊在鞋內,緩解足部疲勞。合適的鞋子有這樣幾個標準:鞋頭高,腳趾可以在鞋頭微微彎曲,至少要有0.5~1厘米的空間讓腳趾活動;鞋身硬而寬,避免左右晃動;腳踝下方皮質要軟,后跟要硬。
此外,重慶人上下樓梯、陡坡時動作宜緩慢;盡量不要蹲著做家務或休息;平時可從事瑜伽、游泳等運動,鍛煉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后側的二頭肌,增加膝關節穩定性,減緩關節磨損;多吃奶制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如豆漿、豆腐、腐竹)、蔬菜(如胡蘿卜、小油菜)及海產品(如紫菜、海帶、蝦、魚),注意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