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損傷可通過臨床癥狀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典型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彈響及活動受限,磁共振檢查是診斷的金標準。
一、臨床癥狀判斷:
膝關節突發疼痛伴腫脹是常見首發癥狀,尤其在下蹲、扭轉動作時加劇。損傷后24小時內可能出現關節積液,導致膝蓋明顯膨隆。部分患者會感到關節交鎖或彈響,表現為屈伸膝關節時有卡頓感或清脆響聲。慢性損傷者可能出現行走時打軟腿、上下樓梯無力等癥狀。
二、體格檢查方法:
醫生通過麥氏試驗、研磨試驗等特殊檢查初步判斷。麥氏試驗時患者仰臥,醫生一手握足跟部屈曲膝關節,另一手旋轉小腿,出現疼痛或彈響提示半月板撕裂。研磨試驗通過按壓旋轉的膝關節誘發疼痛,陽性率可達80%。關節間隙壓痛是另一重要體征,內側或外側關節線壓痛分別對應內外側半月板損傷。
三、影像學確診手段:
磁共振能清晰顯示半月板形態,根據三級信號分級系統可判斷損傷程度。一級信號為點狀高信號,屬退行性改變;二級信號為線狀高信號未達關節面;三級信號貫穿關節面則確診為撕裂。X光片雖不能直接顯示半月板,但可排除骨折、骨關節炎等疾病。關節鏡檢查兼具診斷和治療價值,適用于復雜病例。
確診后需根據損傷程度選擇康復方案。一度損傷建議減少跑跳運動,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二度損傷需佩戴護膝并配合超聲波等物理治療;三度撕裂或伴關節交鎖者需關節鏡手術。日常避免爬山、深蹲等動作,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康復。體重超標者需減重以降低膝關節負荷,建議BMI控制在24以下。術后康復期可進行直腿抬高、踝泵訓練,6周后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