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拉肚子可能由飲食不當、腸道感染、食物過敏、藥物副作用、腸易激綜合征等原因引起。
1、飲食不當:
食用生冷、變質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引發腹瀉。生冷食物會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蠕動加快;變質食物中的細菌毒素可直接損傷腸道;辛辣食物可能誘發腸道痙攣。調整飲食結構,選擇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條等,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
2、腸道感染:
病毒性或細菌性腸炎是常見病因,可能與進食不潔食物有關。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多伴低熱和嘔吐;細菌感染常見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糞便可能帶黏液或血絲。需進行大便常規檢查,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
3、食物過敏:
乳糖不耐受或麩質過敏可能導致慢性腹瀉。乳糖不耐受者進食奶制品后出現腹脹、腸鳴;麩質過敏常伴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進行食物回避試驗或過敏原檢測可確診,需長期避免致敏食物。
4、藥物副作用:
抗生素、降糖藥等藥物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廣譜抗生素會殺滅有益菌群,導致艱難梭菌等致病菌過度繁殖;二甲雙胍可能改變腸道通透性。出現藥物相關性腹瀉應及時告知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5、腸易激綜合征:
功能性腸道紊亂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精神壓力、睡眠障礙可能誘發癥狀,常伴腹痛排便后緩解。可通過低FODMAP飲食改善,嚴重者需使用解痙藥或調節腸道動力藥物。
腹瀉期間需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推薦口服補液鹽或淡鹽水,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毫升。飲食選擇香蕉、蘋果泥等含果膠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飲食。若出現持續發熱、血便、脫水癥狀尿少、口干、眼窩凹陷或腹瀉超過1周未緩解,應及時消化科就診進行糞便培養、腸鏡等檢查。日常注意飲食衛生,處理生熟食分開,避免攝入未徹底加熱的海鮮和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