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埋伏牙可能影響恒牙萌出、導致牙列不齊、誘發鄰牙病變、引發頜骨囊腫或影響咀嚼功能。主要涉及乳牙滯留、牙槽骨異常、遺傳因素、外傷史及內分泌紊亂等原因。
1、恒牙萌出受阻:
埋伏牙占據正常牙槽骨位置,使對應恒牙無法按生理路徑萌出。臨床常見上頜尖牙或切牙區埋伏,需通過口腔全景片評估恒牙胚位置。早期干預可采用間隙保持器或正畸牽引,避免恒牙異位萌出。
2、牙列排列異常:
埋伏牙壓迫鄰牙牙根可能導致牙齒扭轉、傾斜或間隙異常。下頜第二磨牙區埋伏易引發第一磨牙近中傾斜,上頜尖牙埋伏常伴側切牙遠中移位。需通過正畸治療重新分配牙弓空間,嚴重者需拔除埋伏牙。
3、鄰牙病變風險:
埋伏牙與鄰牙接觸面易形成菌斑滯留區,增加齲齒和牙周炎風險。X線顯示鄰牙牙根吸收發生率約12%-30%,多見于上頜側切牙。定期口腔檢查可早期發現牙根外吸收,必要時需進行牙髓治療。
4、頜骨囊腫形成:
長期未處理的埋伏牙可能發展為含牙囊腫,常見于下頜第三磨牙區。囊腫增大可導致頜骨膨隆、牙齒松動甚至病理性骨折。CBCT檢查能明確囊腫范圍,治療需手術摘除囊腫并拔除埋伏牙。
5、咀嚼功能下降:
埋伏牙導致對應咀嚼區域缺牙,可能影響兒童進食效率和營養攝入。雙側多顆埋伏牙會造成偏側咀嚼習慣,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功能性矯治器可改善咬合關系,必要時配合修復治療。
建議每6個月進行口腔檢查,通過曲面斷層片監測埋伏牙動態。日常需加強含鈣食物攝入如乳制品、豆制品,配合咀嚼訓練促進頜骨發育。發現乳牙逾期不脫落或恒牙萌出延遲時,應及時就診兒童口腔科評估干預方案。避免食用過硬食物防止埋伏牙區頜骨損傷,保持口腔衛生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