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下降可能與發熱時代謝加快、味覺減退導致進食減少、消化吸收功能暫時受損、肌肉分解加速、水分流失等因素有關。短期內體重波動屬于常見現象,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蛋白質、適度運動、保證睡眠、監測體重變化等方式改善。
1、代謝率升高:
發熱時機體基礎代謝率增加10%-13%,體溫每升高1℃能量消耗增加約12%。感染期間可適量增加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如米粥、面條,配合少量橄欖油補充熱量。每日分5-6餐進食,避免一次性大量飲食加重胃腸負擔。
2、營養攝入不足:
味嗅覺異常會影響約60%感染者,導致日均熱量攝入減少300-500大卡。選擇酸甜口味的食物如番茄、酸奶刺激食欲,烹飪時添加蔥姜蒜等天然香料。必要時可短期使用營養補充劑如乳清蛋白粉、復合維生素片。
3、消化功能紊亂:
病毒侵襲可能引起暫時性腸粘膜損傷,影響營養吸收。恢復期優先選擇低渣飲食如蒸蛋羹、嫩豆腐,避免高纖維食物刺激腸道。補充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素片有助于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
4、肌肉分解加速:
炎癥反應會激活肌肉蛋白分解途徑,研究顯示感染期肌肉量可能日減0.5-1kg。癥狀緩解后應進行抗阻訓練如靠墻俯臥撐、彈力帶練習,每日攝入1.2-1.5g/kg體重的優質蛋白,推薦雞蛋、魚肉、大豆分離蛋白。
5、體液丟失影響:
發熱出汗及呼吸水分蒸發可導致每日額外丟失500-800ml體液。建議每2小時飲用200ml含電解質的液體,如淡鹽水、椰子水、口服補液鹽。體重秤顯示數值下降時需區分脂肪減少與脫水導致的假性體重降低。
康復期需保持每日30分鐘低強度運動如散步、八段錦,飲食逐步過渡到均衡膳食模式,保證瘦肉、全谷物、深色蔬菜的攝入比例。若持續兩周以上體重未恢復或月減重超過基礎體重的5%,建議就診排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潛在疾病。監測晨起空腹體重更準確,避免因飲水、進食導致的測量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