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寒可通過溫經散寒類中藥調理,需在中醫師辨證后選擇個體化方劑。
1、常見調理藥物:
中醫治療宮寒以溫腎助陽、活血化瘀為原則。臨床常用艾附暖宮丸,含艾葉、香附等成分,能溫經止痛;少腹逐瘀湯適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經,含小茴香、干姜等藥材;桂枝茯苓丸可改善寒濕阻滯引起的月經不調,含桂枝、茯苓等成分。具體用藥需結合舌脈辨證,如腎陽虛者可配伍右歸丸,氣血不足者聯用八珍益母丸。
2、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服用溫補類藥物期間需忌食生冷,避免耗傷陽氣。陰虛火旺體質者慎用溫熱藥,防止加重口干咽燥等癥狀。藥物起效周期通常需3個月經周期,服藥期間應定期復診調整方劑。若出現經量驟增或持續發熱需立即停藥就醫。
日常可配合艾灸關元、氣海等穴位增強療效,每周2-3次為宜。飲食建議多食用羊肉、桂圓、生姜等溫性食材,冬季可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食療。避免赤腳踩涼、久坐冷凳等行為,月經期尤其注意腰腹保暖。適度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促進氣血運行,每周堅持3-5次,每次30分鐘。保持每晚11點前入睡有助于養護陽氣,睡前可用40℃左右溫水泡腳15分鐘驅散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