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瀉病可能由喂養不當、乳糖不耐受、腸道菌群失衡、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1、喂養不當:
新生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喂養過量、過頻或配方奶沖調過濃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母乳喂養時母親攝入高脂或刺激性食物也可能通過乳汁影響嬰兒。調整喂養間隔、控制單次奶量、哺乳期母親保持清淡飲食可改善癥狀。
2、乳糖不耐受:
原發性乳糖酶缺乏或繼發性乳糖酶活性降低會導致乳糖消化障礙。典型表現為進食后腹脹、水樣便。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或添加乳糖酶制劑可緩解癥狀,繼發性乳糖不耐受需治療原發腸道疾病。
3、腸道菌群失衡:
剖宮產、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會破壞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定植。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可促進菌群平衡,母乳中含有的益生元有助于有益菌增殖,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益生菌制劑。
4、病毒性感染: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感染是常見病因,可能與接觸污染物品或感染者有關。典型癥狀包括蛋花湯樣便、發熱、嘔吐。病毒性腹瀉具有自限性,需注意預防脫水,重癥需靜脈補液,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預防。
5、細菌性感染:
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感染多通過污染食物或器具傳播。黏液血便、持續發熱是特征表現。細菌培養確診后需針對性使用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嚴重脫水需住院進行補液治療。
母乳喂養有助于增強新生兒腸道免疫力,哺乳母親應避免進食生冷刺激食物。人工喂養需嚴格消毒奶具,注意奶粉儲存條件。觀察記錄排便次數、性狀變化,出現血便、持續發熱、尿量減少等警示癥狀需及時就醫。保持臀部清潔干燥,便后溫水清洗并涂抹護臀霜預防尿布皮炎。新生兒房間需定期通風,接觸嬰兒前規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