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體周圍炎癥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激光治療、手術清創、種植體表面處理、種植體取出等方式干預。種植體周圍炎通常由菌斑堆積、咬合過載、全身性疾病、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種植體設計缺陷等原因引起。
1、菌斑控制:
口腔衛生不良導致菌斑堆積是種植體周圍炎的主要誘因。日常使用沖牙器清潔種植體鄰間隙,配合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細菌繁殖。每3個月進行專業潔治,采用碳纖維刮治器清除種植體表面菌斑生物膜。
2、咬合調整:
異常咬合力會破壞種植體-骨界面結合。通過調磨對頜牙尖降低咬合高度,制作彈性咬合墊分散應力。夜間磨牙患者需佩戴硬質頜墊,種植體周圍出現叩痛或松動時需立即進行咬合力檢測。
3、全身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種植體周圍炎風險增加3倍。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白細胞吞噬功能,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長期使用雙膦酸鹽藥物可能引發頜骨壞死,此類患者應推遲種植手術。
4、骨吸收處理:
種植體周圍垂直骨吸收超過2mm需干預。采用引導骨再生術植入Bio-Oss骨粉,覆蓋膠原膜促進新骨形成。伴隨深牙周袋時可行翻瓣手術,使用Er:YAG激光去除感染肉芽組織。
5、種植體取出:
種植體松動度達到Ⅱ度以上或持續溢膿需拔除。采用反向扭矩扳手旋出種植體,骨缺損區植入自體骨塊。6個月后評估骨愈合情況,可考慮短種植體或穿顴種植等替代方案。
種植體周圍炎患者需增加維生素C和鋅的攝入,促進膠原合成。避免吸煙和酒精攝入,吸煙者的種植體失敗率提高2.5倍。術后3周內進食軟食,使用超軟毛牙刷45度角清潔種植體頸部。定期進行種植體周探診檢查,探診深度超過5mm伴出血提示炎癥復發風險。骨結合良好的種植體通過規范治療可保留率達85%,但反復感染或嚴重骨吸收需及時拔除避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