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通常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但需結合具體癥狀和體征綜合判斷。典型胃痛多位于劍突下或左上腹,呈隱痛、脹痛或灼燒感,常與飲食相關。
1、疼痛特征判斷:
胃痛多呈慢性反復發作,疼痛性質以鈍痛、燒灼感為主,進食后可能加重或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具有饑餓痛特征,餐后緩解;胃潰瘍則表現為餐后痛。膽囊炎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胰腺炎疼痛向腰背部呈帶狀分布,這些特征可與胃痛區分。
2、伴隨癥狀鑒別:
胃痛常伴反酸、噯氣、惡心等消化道癥狀。若出現黃疸、發熱需警惕肝膽疾病;血便、體重下降需排查腸道病變;胸骨后疼痛伴心悸可能與心臟疾病相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早飽、餐后飽脹感,但無器質性病變證據。
3、誘發因素分析:
胃痛發作多與進食刺激性食物、精神緊張相關。飲酒或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后出現的上腹痛,需考慮急性胃黏膜病變。突發劇烈腹痛伴板狀腹,需緊急排除消化道穿孔等外科急腹癥。
日常需保持規律飲食,避免過饑過飽,減少辛辣、油膩食物攝入。建議選擇溫和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藥粥、南瓜羹,適量飲用生姜紅糖水緩解胃寒疼痛。長期反復胃痛或出現嘔血、黑便、消瘦等報警癥狀時,需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明確診斷。適度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避免餐后立即平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