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吸入治療需注意體位選擇、藥物劑量控制、呼吸方式調整、設備清潔消毒以及不良反應觀察等關鍵環節。
1、體位選擇:
霧化吸入時建議采取坐位或半臥位,頭部稍向前傾,使呼吸道保持直線狀態。嬰幼兒可采取抱坐姿勢,避免平躺導致藥液積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略微前傾30度,支氣管擴張患者建議采用病變部位在下的體位,有助于藥物更好沉積。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過程中避免劇烈活動。
2、劑量控制:
嚴格遵醫囑配置藥液,常見霧化藥物包括布地奈德混懸液、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異丙托溴銨溶液等。不同年齡段的用藥濃度和容積需精確控制,成人常規用量3-5ml,兒童1-3ml。禁止自行混合多種藥物,抗生素類霧化劑需現配現用。使用β2受體激動劑時需監測心率變化。
3、呼吸調節:
采用慢而深的腹式呼吸,吸氣時間占總呼吸周期的2/3為宜。 COPD患者可配合縮唇呼吸技巧,吸氣時默數1-2秒,呼氣2-4秒。避免快速淺表呼吸導致藥物在上呼吸道沉積。嬰幼兒可使用面罩裝置,保持密閉狀態,觀察胸廓起伏節奏。治療中出現咳嗽可暫停1-2分鐘后繼續。
4、設備維護:
霧化器使用后需立即拆卸,各部件用溫水沖洗干凈,每周用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鐘。壓縮式霧化器的空氣過濾棉每月更換,面罩或咬嘴建議個人專用。超聲霧化器的晶片需定期除垢,避免影響霧化效率。儲藥杯殘留藥液應及時清除,防止結晶堵塞噴孔。設備干燥保存,使用前檢查霧化顆粒大小。
5、不良反應:
常見反應包括口干、聲嘶、心悸等,多為一過性。激素類霧化后需清水漱口,預防口腔念珠菌感染。支氣管痙攣患者首次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時應有醫護人員在場。密切觀察血氧飽和度變化,出現皮疹、面部水腫等過敏反應立即停藥。長期高頻次霧化需監測電解質平衡,特別是使用袢利尿劑霧化時。
霧化治療期間建議保持環境通風,室溫維持在20-24℃。治療前1小時避免進食過飽,結束后30分鐘內暫緩飲水進食。日常可配合呼吸訓練增強肺功能,如腹式呼吸操、吹氣球練習等。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A,限制奶制品攝入減少痰液粘稠。定期復查肺功能,記錄霧化效果和癥狀變化,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方案。冬季霧化前可預熱藥液至室溫,減少氣道刺激。哮喘患者建議建立霧化日記,記錄用藥時間和癥狀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