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陰道炎是由假絲酵母菌主要是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引起的陰道炎癥,典型癥狀包括外陰瘙癢、豆腐渣樣白帶及灼痛感。發病與免疫力下降、陰道菌群失調、妊娠、糖尿病、抗生素濫用等因素相關。
1、病原體明確:
霉菌性陰道炎90%由白色假絲酵母菌引起,該菌屬條件致病菌,正常女性陰道可攜帶但不發病。當陰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或微環境改變時,菌群過度繁殖導致炎癥。其他少見病原體包括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等。
2、典型癥狀:
最突出表現為外陰劇烈瘙癢,夜間加重;白帶呈凝乳狀或豆腐渣樣,部分患者有排尿痛或性交痛。外陰黏膜可見充血、水腫,嚴重者出現皸裂。癥狀常在月經前加重,可能與激素水平波動有關。
3、高危因素: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破壞陰道乳酸桿菌平衡;妊娠期雌激素升高使陰道糖原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陰道糖分含量增高;免疫抑制劑使用或HIV感染導致免疫力下降均為常見誘因。
4、診斷方法:
通過婦科檢查觀察陰道分泌物特征,取白帶進行10%氫氧化鉀溶液鏡檢可見假菌絲或芽生孢子。必要時進行真菌培養或PCR檢測。需與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等鑒別,后者白帶多呈泡沫狀且有魚腥味。
5、治療原則:
首選局部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栓、制霉菌素栓,嚴重或復發病例可口服氟康唑。妊娠期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B類安全藥物。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配偶有癥狀需同步治療。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時控制血糖。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穿緊身化纖內褲;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血糖穩定;適當補充含乳酸菌的酸奶調節菌群。復發患者建議連續治療3-6個月經周期,每月月經后用藥1周。治療期間禁用陰道沖洗,以免破壞微生態平衡。癥狀緩解后仍需完成療程,防止耐藥性產生。每年發作超過4次需排查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