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下方的肉裂開醫學上稱為甲周皸裂可能由機械損傷、頻繁接觸刺激物、真菌感染、營養缺乏或皮膚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抗感染治療、營養補充等方式改善。
1、機械損傷:
反復摩擦或外力壓迫是常見誘因,如修剪指甲過深、長期穿窄頭鞋、手工勞作等。局部皮膚屏障受損后出現縱向裂口,可能伴隨出血或疼痛。建議減少局部摩擦,使用指套保護,裂口較深時可外用醫用凡士林促進愈合。
2、化學刺激:
頻繁接觸洗滌劑、有機溶劑或美甲產品會導致甲周皮膚脫水皸裂。常見于餐飲從業者、美容師等職業人群。表現為甲緣皮膚干燥脫屑,嚴重時裂口呈放射狀。工作時佩戴手套,洗手后及時涂抹含尿素或乳木果油的護手霜。
3、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或皮膚癬菌感染可能引發慢性甲溝炎,導致甲周皮膚脆性增加。特征為甲周紅腫、鱗屑,裂口處可能有黃白色分泌物。確診需真菌鏡檢,可外用聯苯芐唑乳膏,合并細菌感染時需配合莫匹羅星軟膏。
4、維生素缺乏:
長期缺乏維生素B7生物素、維生素C或鋅元素會影響皮膚角質化過程。表現為多發性甲周皸裂伴毛發干枯,可能伴隨口角炎。可通過攝入雞蛋、堅果、柑橘類水果補充,嚴重缺乏時需口服復合維生素制劑。
5、皮膚病因素:
銀屑病、濕疹等慢性皮膚病可能累及甲周組織。銀屑病甲損害典型表現為甲板點狀凹陷,甲周皮膚呈紅色鱗屑斑塊;濕疹則伴隨劇烈瘙癢和滲出傾向。需皮膚科確診后使用卡泊三醇軟膏或他克莫司軟膏針對性治療。
日常需保持手部適度濕潤,避免過度清潔。洗手水溫不超過40℃,選擇無皂基清潔產品。冬季可睡前厚涂保濕霜后佩戴棉質手套。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適量攝入動物肝臟、深海魚類。若裂口持續不愈超過兩周、出現化膿或甲板變形,建議皮膚科就診排除腫瘤性病變如鮑溫病。糖尿病患者出現甲周皸裂需警惕感染風險,應及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