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疼痛主要集中在盆腔區域,常見于下腹部、腰骶部及會陰部,可能由經期痛經、性交痛、排便痛、排尿痛、慢性盆腔痛等表現引起。
1、經期痛經:
疼痛多始于月經來潮前1-2天,持續至經期結束,表現為下腹部痙攣性絞痛或鈍痛,程度常比原發性痛經更劇烈。異位內膜組織在月經周期中同樣受激素影響發生出血,局部炎癥反應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部分患者需依賴止痛藥緩解。
2、性交痛:
深部性交時可能出現陰道深處或盆腔銳痛,尤其見于子宮直腸陷凹或骶韌帶存在異位病灶者。這種疼痛與性交時盆腔器官移動牽拉病灶有關,可能伴隨性交后持續數小時的隱痛。
3、排便痛:
直腸或腸道周圍異位病灶患者在經期排便時可出現肛門墜脹感或刀割樣疼痛,嚴重者伴隨便血。病灶浸潤腸壁導致腸道蠕動時產生機械性刺激,若形成直腸陰道隔粘連則癥狀更顯著。
4、排尿痛:
膀胱或輸尿管周圍病灶可能引起經期尿頻、尿急或排尿刺痛,少數患者出現血尿。異位內膜組織侵犯泌尿系統黏膜或壓迫輸尿管時,排尿過程中肌肉收縮會加劇疼痛。
5、慢性盆腔痛:
約20%-30%患者存在非周期性的持續性下腹隱痛或腰骶部酸脹,與盆腔粘連、炎癥因子持續釋放有關。疼痛常在久站、勞累后加重,婦科檢查時可能觸及觸痛結節。
建議患者記錄疼痛發作時間、部位及伴隨癥狀,避免高脂飲食和酒精攝入以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適度進行盆底肌放松訓練或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但癥狀持續加重或影響日常生活時需及時就醫評估,通過超聲檢查或腹腔鏡明確病灶范圍,必要時考慮藥物抑制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