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辨證分型與治療原則:
錢幣狀濕疹在中醫屬"濕瘡"范疇,常見濕熱蘊膚、脾虛濕蘊、血虛風燥三種證型。濕熱型表現為紅斑水皰滲出明顯,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型見淡紅斑伴脫屑,推薦除濕胃苓湯;干燥型皮損肥厚皸裂,宜選用當歸飲子。外治法可配合三黃洗劑濕敷或青黛散油調涂。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
急性期配合西醫抗組胺藥物可快速止癢,慢性期通過中藥調理能減少復發。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可調節免疫,火針療法對肥厚性皮損效果顯著。需注意避免使用含汞、砷的偏方,部分中草藥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
三、治療周期與療效評估:
中藥起效相對緩慢,通常需連續用藥4-8周。治療有效者瘙癢減輕先于皮損消退,斑塊中央開始出現正常皮膚即為好轉征兆。愈后需鞏固治療1-2個月,配合耳穴壓豆可延長緩解期。臨床數據顯示規范中醫治療可使60%-70%患者獲得滿意控制。
日常需穿著純棉衣物避免摩擦,沐浴水溫不超過38℃。飲食宜清淡,忌食海鮮、牛羊肉等發物,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保持規律作息,情緒緊張時可練習八段錦調節氣機。皮損處避免搔抓,夜間可戴棉質手套防止無意識抓撓。居住環境濕度建議維持在50%-60%,定期暴曬床品。急性發作期暫緩劇烈運動,緩解期可進行太極拳等舒緩鍛煉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