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能與血液中組胺釋放、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過敏反應、感染因素、自身免疫異常以及遺傳傾向等因素有關。
1、組胺釋放: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是蕁麻疹的核心機制,血液中組胺水平升高會導致皮膚血管擴張,表現為風團和瘙癢。避免已知過敏原、冷敷可緩解癥狀,嚴重時需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2、IgE介導反應:特定過敏原與血液中IgE抗體結合觸發變態反應,常見于食物或藥物過敏。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可輔助診斷,治療需規避過敏原并使用抗組胺藥物,慢性患者可考慮奧馬珠單抗。
3、感染因素:鏈球菌感染、幽門螺桿菌等病原體可通過血液傳播誘發蕁麻疹。伴隨發熱或咽痛時需排查感染灶,針對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可改善癥狀。
4、自身免疫異常:部分患者血液中存在抗FcεRI或抗IgE自身抗體,導致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此類患者可能伴發甲狀腺疾病,需檢測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可能有效。
5、遺傳易感性:某些基因多態性影響組胺代謝或免疫調節,增加患病風險。有家族史者應避免誘發因素,維生素D補充可能調節免疫應答。
日常需記錄飲食日記排查過敏原,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急性發作期可嘗試燕麥浴鎮靜皮膚。適度運動如游泳、瑜伽有助于減輕壓力相關性蕁麻疹,但需避免劇烈運動誘發膽堿能性蕁麻疹。飲食宜清淡,增加富含槲皮素的蘋果、洋蔥等抗炎食物,限制高組胺食品如奶酪、腌制品。癥狀持續6周以上或伴呼吸困難需及時就診,血液嗜堿性粒細胞活化試驗有助于鑒別慢性蕁麻疹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