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能出現流血癥狀,但并非所有情況都會伴隨出血。耳膜穿孔的臨床表現與穿孔原因、大小及部位密切相關,外傷性穿孔較易出現血性分泌物,而慢性中耳炎導致的穿孔可能僅表現為耳漏。
一、外傷性耳膜穿孔:
外力撞擊、異物刺入或氣壓驟變如掌摑、潛水造成的急性穿孔常伴隨毛細血管破裂。患者除突發耳痛、耳鳴外,可見外耳道少量鮮紅色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此類穿孔邊緣多呈不規則撕裂狀,需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細菌經咽鼓管逆行感染。建議保持耳道干燥,使用無菌棉球輕柔吸附滲出物,多數小型穿孔可在2-4周內自愈。
二、炎癥性耳膜穿孔:
化膿性中耳炎進展期可能導致鼓膜局部壞死穿孔,此時分泌物多為黃綠色膿液混有血絲,出血量遠少于外傷性穿孔。患者往往有長期耳悶、聽力下降病史,需通過耳內鏡檢查明確穿孔范圍。治療需控制感染后再評估鼓膜修復必要性,日常需避免污水入耳,淋浴時可用防水耳塞保護。
日常護理需特別注意耳部清潔與防護。游泳或洗頭時佩戴專用防水耳塞,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飛機等氣壓變化大的活動。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及鋅含量高的牡蠣等海產品,促進黏膜修復。若出現持續耳痛、流膿或眩暈癥狀,需及時進行聽力檢測與顳骨CT檢查,排除聽骨鏈損傷等并發癥。恢復期可進行鼓膜按摩訓練:輕按耳屏后快速松開,每日3次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