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原體和感染部位選擇藥物,常用抗真菌藥物包括唑類、多烯類、烯丙胺類等。
1、唑類抗真菌藥物:
唑類藥物通過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合成發揮作用,適用于皮膚癬菌、念珠菌等感染。代表藥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等。氟康唑對白色念珠菌感染效果顯著,伊曲康唑對甲真菌病療效較好。使用需注意肝功能監測,避免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
2、多烯類抗真菌藥物:
多烯類藥物能與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結合形成孔道,導致細胞內容物泄漏。兩性霉素B是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藥物,對隱球菌、曲霉菌等有效,但腎毒性較大。制霉菌素主要用于口腔、消化道念珠菌感染,局部使用安全性較高。
3、烯丙胺類抗真菌藥物:
烯丙胺類藥物通過抑制角鯊烯環氧化酶阻斷麥角固醇合成,特比萘芬對皮膚癬菌效果突出,尤其適用于甲真菌病和足癬治療。該類藥物口服吸收好,不良反應較少,可能出現胃腸道不適或皮疹。
真菌感染治療需結合感染類型選擇藥物,淺表感染可選用外用唑類或烯丙胺類藥膏,深部感染需口服或靜脈給藥。治療期間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搔抓。穿透氣衣物,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飲食宜清淡,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增強免疫力。足癬患者應每天更換襪子,鞋子交替使用并暴曬消毒。治療周期通常需2-4周,嚴重感染可能延長至數月,需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以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