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淚囊炎通常由鼻淚管發育不全、繼發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按摩治療、抗生素滴眼液、淚道沖洗、淚道探通術等方式干預。多數病例預后良好,但需警惕繼發性結膜炎或角膜炎等并發癥。
1、鼻淚管阻塞:胎兒期鼻淚管下端殘膜未退化完全導致淚液滯留,表現為單側持續性流淚。每日用指腹沿鼻梁向鼻腔方向按摩淚囊區5-6次,配合溫熱敷可促進膜性阻塞開放。三個月內患兒有效率可達90%。
2、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逆行感染時,可見黃綠色膿性分泌物。需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局部抗菌藥物,每日清潔眼瞼2-3次。感染控制后仍有阻塞需進一步處理。
3、先天性淚囊膨出:胚胎期淚囊原基發育異常形成囊腫,伴隨眼瞼腫脹。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初期嘗試保守治療,若囊腫壓迫角膜需行淚囊造口術。術后需定期沖洗防止瘢痕粘連。
4、繼發結膜炎:炎癥擴散導致結膜充血水腫,出現畏光癥狀。除抗生素治療外,需使用人工淚液保持濕潤。避免強光刺激,接觸患兒前后嚴格洗手。未及時處理可能進展為角膜潰瘍。
5、慢性淚囊炎:反復感染導致淚囊壁增厚纖維化,擠壓淚囊區有黏液膿性反流。病程超過半年者建議行淚囊鼻腔吻合術,術后需鼻腔噴霧護理。長期不愈可能引起淚囊瘺管形成。
母乳喂養期間母親需補充維生素A促進上皮修復,患兒衣物單獨高溫消毒。每日進行2次淚囊區按摩,手法為由內眥向鼻翼方向適度按壓。若治療兩周無改善或出現角膜混濁,需立即轉診眼科專科。保持居室濕度50%-60%可減少眼部刺激,避免使用強效消毒劑清潔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