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可通過制霉菌素涂抹、碳酸氫鈉溶液清潔、母乳喂養衛生管理、奶具消毒、就醫評估等方式治療。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損傷、哺乳衛生不良、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引起。
1、制霉菌素涂抹:
制霉菌素是治療鵝口瘡的常用抗真菌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該藥物能直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通常配制成混懸液涂抹于口腔黏膜病變處。使用期間需觀察患兒有無過敏反應,避免與其他藥物混用。
2、碳酸氫鈉清潔:
2%碳酸氫鈉溶液可用于口腔清潔,通過改變口腔pH值抑制真菌繁殖。哺乳前后用棉簽蘸取溶液輕柔擦拭患兒口腔,每日3-4次。操作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嬌嫩的口腔黏膜。
3、母乳衛生管理:
哺乳母親需加強乳頭清潔,哺乳前后用溫水清洗乳頭。若母親存在乳頭皸裂或乳暈濕疹,可能成為真菌感染源,需同步治療。暫停哺乳期間可擠出乳汁喂養,保持乳汁新鮮度。
4、奶具消毒:
奶瓶、奶嘴等喂養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10分鐘以上,或使用專用消毒器處理。消毒后置于干燥清潔環境存放,避免二次污染。建議選用玻璃奶瓶更易徹底消毒,硅膠奶嘴需定期更換。
5、就醫評估:
若病變持續1周未改善或擴散至咽喉部,需及時就診。伴有發熱、拒食等癥狀可能提示合并細菌感染,需進行微生物檢查。免疫功能低下患兒可能出現食管念珠菌病,需內鏡檢查確診。
日常護理需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哺乳后喂少量溫水沖洗口腔。母親飲食應避免高糖食物,適當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患兒衣物需單獨清洗并陽光暴曬,居室保持通風干燥。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定期監測口腔黏膜恢復情況。鵝口瘡具有傳染性,需做好家庭成員手部衛生,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