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滴度檢驗通常采用非特異性抗體試驗如RPR或VDRL,正常結果為陰性或滴度≤1:1,需結合特異性抗體試驗TPPA/TPHA綜合判斷。
1、檢驗方法:
梅毒血清學檢測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兩類。非特異性試驗如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或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DRL用于監測疾病活動度,正常范圍應為陰性或滴度≤1:1。特異性試驗如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或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HA用于確診感染,陽性結果需結合臨床分析。
2、結果解讀:
RPR/VDRL滴度≥1:2提示可能現癥感染,但需排除生物學假陽性。妊娠、自身免疫疾病等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治療后滴度下降4倍以上如從1:16降至1:4視為有效,持續陰性超過2年可認為治愈。
3、隨訪監測:
早期梅毒治療后需每3個月復查RPR滴度,直至轉陰或維持低滴度1年以上。神經梅毒需通過腦脊液檢查評估療效。血清固定現象指治療后滴度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如1:1~1:4,需排除治療失敗或再感染。
4、特殊人群:
HIV感染者可能出現異常血清學表現,如滴度波動或假陰性。孕婦應在孕早期、晚期各檢測一次,新生兒需通過IgM檢測或滴度持續升高診斷先天性梅毒。老年人需注意與其他慢性病導致的非特異性抗體升高鑒別。
5、注意事項:
單一檢測不能確診梅毒,需結合病史、體檢和多方法檢測。治療后24小時內可能出現吉海反應,表現為發熱、頭痛等。避免在輸血、疫苗接種后短期內檢測,以防結果干擾。
日常需保持安全性行為,確診后6個月內避免獻血。治療期間禁酒并定期復查,伴侶需同步檢測。飲食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B族的全谷物、深綠色蔬菜,適量補充鋅元素促進免疫修復。適度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過度疲勞影響免疫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