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錐切術后多數患者可以正常生育。手術目的是切除病變組織,但保留生育功能需結合術后宮頸恢復情況評估。
1、術后生育能力評估:
宮頸錐切術主要用于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手術范圍直接影響生育能力。采用冷刀錐切或高頻電波刀手術時,若切除深度小于1厘米、范圍不超過宮頸管周徑的1/3,術后6個月復查顯示宮頸管長度大于2.5厘米者,妊娠成功率與普通人群無顯著差異。術后需通過陰道超聲監測宮頸機能,孕中期建議每兩周測量宮頸長度。
2、妊娠期風險管理:
錐切術后妊娠可能面臨宮頸機能不全風險,表現為孕中期無痛性宮口擴張。這類孕婦需在妊娠12周起進行預防性宮頸環扎術,并限制劇烈活動。孕20周后每周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測,預防上行性感染。出現宮縮頻繁或陰道流液需立即住院,使用宮縮抑制劑聯合抗生素治療。
術后備孕前應完成至少3次細胞學復查,確認切緣陰性且HPV轉陰。妊娠期間需加強產前檢查頻率,孕16周起每4周進行陰道鏡評估。日常避免負重及長時間站立,建議補充維生素E改善宮頸彈性。分娩方式需個體化評估,宮頸條件良好者可嘗試陰道分娩,但需縮短第二產程,必要時采用產鉗助產。產后需關注月經恢復情況,哺乳期結束后復查HPV及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