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發熱可能由環境高溫、脫水、病毒性感冒、細菌性感染、中暑等原因引起。
1、環境高溫:
持續暴露于高溫環境可能導致體溫調節失衡,體表血管擴張加速散熱,核心體溫仍可能升高至37.5℃以上。建議轉移至陰涼通風處,用濕毛巾冷敷頸部及腋窩,避免正午時段外出。
2、脫水狀態:
汗液過量蒸發使體液丟失超過攝入量時,血液濃縮影響散熱功能。每小時補充200ml淡鹽水或含鉀椰子水,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為宜。
3、病毒性感冒:
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通過呼吸道傳播,伴隨咽痛、肌肉酸痛。體溫超過38.5℃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配合物理降溫,病程一般持續3-5天。
4、細菌性感染:
急性扁桃體炎或尿路感染常見大腸桿菌、鏈球菌感染,白細胞計數升高提示需抗生素治療。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藥物使用前需確認過敏史。
5、熱射病癥:
高溫高濕環境下核心體溫超過40℃伴意識模糊屬急癥,可能與汗腺衰竭、電解質紊亂有關。需立即冰毯降溫并靜脈補液,延誤處理可能引發多器官衰竭。
夏季需保持每日飲水2000ml以上,選擇冬瓜、苦瓜等清熱食材,正午避免劇烈運動。出現持續高熱、抽搐或譫妄癥狀時需急診處理,血常規與電解質檢查可明確發熱病因。空調房溫度建議設定26℃左右,出入冷熱環境時注意增減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