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菌藥會導致體內有益菌失調。抗菌藥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腸道、皮膚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一、抗菌藥對有益菌的影響機制
廣譜抗菌藥無法精準識別致病菌與有益菌,會無差別抑制或殺滅敏感菌群。腸道中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數量顯著減少,而耐藥菌如艱難梭菌可能過度繁殖。這種菌群紊亂可持續數周至數月,部分菌種甚至難以恢復至用藥前水平。
二、菌群失調的常見表現
消化系統癥狀最為突出,約30%使用者會出現腹瀉、腹脹或便秘。女性可能發生陰道菌群紊亂,表現為霉菌性陰道炎反復發作。長期濫用還可能誘發口腔黏膜白斑、皮膚濕疹等黏膜屏障損傷,并與肥胖、過敏性疾病發病率上升存在關聯。
三、特殊人群的更高風險
嬰幼兒腸道菌群尚未穩定,抗菌藥易導致持續性菌群紊亂。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下降,更易發生耐藥菌感染。接受放化療的患者若濫用抗菌藥,可能加重骨髓抑制期間的繼發感染風險。
使用抗菌藥期間建議配合益生菌制劑,但需間隔2小時以上服用。日常可增加發酵食品如酸奶、納豆的攝入,優先選擇經臨床驗證的菌株。出現嚴重腹瀉或發熱時需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調整用藥方案。治療結束后可通過膳食纖維補充、規律作息等方式促進菌群重建,必要時進行腸道菌群檢測評估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