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醫學稱浸漬糜爛型足癬主要由真菌感染、環境潮濕、免疫力低下、皮膚屏障受損、衛生習慣不良等因素引起。
1、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主要致病菌,這類真菌偏好溫暖潮濕環境,通過接觸傳染。感染后真菌分解皮膚角質蛋白,導致趾縫皮膚浸漬發白、糜爛滲出。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藥物如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等,嚴重時口服伊曲康唑。
2、環境潮濕:
長期穿不透氣鞋襪或涉水作業會形成局部微環境濕度>70%,加速真菌繁殖。臨床常見夏季發病率升高,患者趾縫出現蜂窩狀脫皮伴腥臭味。建議選擇吸濕排汗的棉質襪子,每日用吹風機低溫吹干足部皺褶處。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群體因細胞免疫功能受損,皮膚表面菌群失衡,更易發生深部真菌定植。這類患者往往伴隨反復發作的趾間潰瘍,需在控制基礎疾病前提下聯合系統性抗真菌治療。
4、皮膚屏障受損:
過度清潔或堿性洗劑會破壞皮脂膜,使皮膚pH值偏向堿性正常為5.4-5.9,削弱對真菌的天然防御。表現為足部干燥脫屑后繼發糜爛,需停用皂基類清潔產品,改用含尿素成分的修護霜。
5、衛生習慣不良:
共用拖鞋、浴盆等行為可直接傳播真菌,未及時更換的潮濕鞋襪會成為真菌培養基。家庭聚集性發病常見,治療期間需對鞋柜用紫外線消毒,襪子需60℃以上熱水燙洗。
日常需保持足部干燥通風,運動后立即更換鞋襪;飲食可增加富含鋅元素的海產品及堅果,幫助修復皮膚屏障;避免赤腳行走于公共浴室等高風險區域。若出現趾縫持續潰爛、滲液或發熱,提示可能繼發細菌感染,需及時就醫進行創面處理及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