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括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
1、毛細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血管瘤類型,多發生于皮膚或黏膜表層。典型表現為鮮紅色或紫紅色斑塊,邊界清晰,按壓可褪色。新生兒期出現的草莓狀血管瘤屬于此類,多數在1歲內生長迅速,部分可自行消退。若瘤體位于面部或影響功能區域,需考慮激光或局部藥物治療干預。
2、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由擴張的靜脈血管構成,常見于皮下組織或內臟器官。觸診呈柔軟包塊,顏色呈藍紫色,體位改變時體積可能變化。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多數無癥狀,但巨大瘤體存在破裂風險。磁共振成像可明確診斷,必要時需手術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療。
3、蔓狀血管瘤:
蔓狀血管瘤是動靜脈畸形形成的血管團塊,表現為搏動性腫物伴局部皮溫升高。好發于四肢和頭頸部,可能引起疼痛、潰瘍或心力衰竭。血管造影能顯示異常血管巢,治療需綜合評估后選擇硬化劑注射、介入栓塞或根治性手術。
日常需避免外力撞擊血管瘤部位,觀察瘤體大小及顏色變化。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促進血管內皮修復。適度進行低強度運動如散步,避免劇烈活動導致瘤體破裂。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瘤體發展,出現突然增大、出血或疼痛需立即就醫。特殊部位血管瘤患者應避免高溫環境刺激,嬰幼兒患者衣物需柔軟減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