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主要由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營養不良、皮膚潮濕摩擦及基礎疾病等因素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長期臥床、感覺障礙、蛋白質缺乏、糖尿病控制不佳及大小便失禁。
1、長期受壓:
皮膚和皮下組織持續受到壓力是褥瘡發生的核心機制。當骨突部位如骶尾、足跟等受壓超過32mmHg時,毛細血管血流受阻,導致組織缺血缺氧。超過2小時持續壓迫即可造成不可逆損傷,臨床常見于癱瘓患者或術后制動人群。
2、血液循環障礙:
老年人血管彈性下降、糖尿病患者微循環病變會加劇局部缺血。靜脈回流受阻時,代謝廢物堆積引發炎癥反應,表現為皮膚發紅、溫度升高。合并外周動脈疾病的患者更易發展為深度潰瘍。
3、營養不良:
低蛋白血癥使組織修復能力下降,維生素C缺乏影響膠原合成。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時,皮膚抗壓強度降低30%。臨床數據顯示,BMI<18.5的消瘦患者褥瘡發生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
4、潮濕摩擦:
汗液、尿液浸漬使角質層軟化,摩擦力會剝離表皮層。失禁患者會陰部PH值改變至堿性,蛋白酶活性增強加速皮膚屏障破壞。床單皺褶產生的剪切力可導致皮下血管斷裂。
3、基礎疾病:
糖尿病神經病變使痛覺減退,患者無法感知壓迫;貧血降低氧輸送效率;免疫抑制患者易繼發感染。合并認知障礙者因體位自主調節能力喪失,褥瘡風險增加5-8倍。
預防褥瘡需每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使用減壓床墊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增加蛋白質攝入至每日1.2-1.5g/kg,補充維生素A/C/E。控制血糖血壓達標,每日檢查骨突部位皮膚。出現持久性紅斑或水皰時需立即就醫,III-IV度褥瘡可能需清創手術聯合負壓引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