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剝內扎術可能導致肛門狹窄,但發生率較低。該手術通過切除外痔和結扎內痔達到治療效果,術中操作規范可有效降低并發癥風險。
1、手術原理與狹窄風險:
外剝內扎術在切除痔核時會移除部分肛管皮膚,若切除范圍過大或創面愈合異常,可能形成瘢痕攣縮導致肛門狹窄。臨床數據顯示規范操作下狹窄發生率不足5%,多數與術后感染、個體瘢痕體質等因素相關。術中保留足夠的黏膜橋通常需保持3條以上、采用放射狀切口等技巧能顯著減少該風險。
2、術后護理關鍵點:
術后兩周是預防狹窄的關鍵期,需保持排便通暢避免創面撕裂,每日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建議使用肛門擴張器進行預防性擴肛,從術后第7天開始每日1次持續1個月,能有效維持肛管彈性。若出現排便困難、便條變細等早期狹窄癥狀,應及時介入球囊擴張等非手術治療。
術后飲食需保證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火龍果等軟質高纖維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每組10次,每日3組可增強括約肌功能。術后3個月需復查肛管直腸壓力測定,若靜息壓>90mmHg需考慮生物反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