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病是心臟和血管系統疾病的統稱,主要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疾病等,多由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或血栓形成引起。
1、冠心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典型表現為胸痛心絞痛,嚴重時可引發心肌梗死。危險因素包括高脂血癥、糖尿病和吸煙。治療需控制血壓血脂,必要時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或搭橋手術。
2、腦卒中:
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血栓阻塞腦血管和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破裂。常見癥狀為突發偏癱、言語障礙,高血壓是主要誘因。急性期需溶栓或取栓治療,恢復期配合康復訓練。
3、高血壓病:
持續血壓升高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進程。多數患者無癥狀,部分出現頭痛眩暈。需長期服用降壓藥如氨氯地平、厄貝沙坦,同時限制鈉鹽攝入。
4、外周動脈疾病:
四肢動脈狹窄導致間歇性跛行,下肢常見。與吸煙、糖尿病密切相關。輕癥通過步行鍛煉改善循環,重癥需血管成形術治療。
5、心力衰竭:
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引發呼吸困難、下肢水腫。常見于心肌梗死后期,需使用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限制每日飲水量。
預防心腦血管病需堅持地中海飲食模式,每日攝入300克深色蔬菜,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檢測血壓、血糖和頸動脈超聲,戒煙可使發病風險降低50%。突發胸痛或偏癱時需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溶栓治療的黃金時間為發病后4.5小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