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能引起異常陰道出血。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炎癥累及子宮內膜或輸卵管時可導致不規則出血,常表現為經間期出血、經量增多或性交后出血。
1、盆腔炎導致出血的機制:
病原體上行感染引發子宮內膜充血水腫,炎性滲出使內膜組織脆弱易脫落。急性期可見膿性分泌物混合血性排出物,慢性炎癥則因內膜修復障礙導致持續性點滴出血。淋病奈瑟菌或衣原體感染更易損傷輸卵管黏膜,形成出血性輸卵管炎。
2、伴隨癥狀與鑒別診斷:
出血多伴有下腹墜痛、腰骶酸痛及發熱,婦科檢查可見宮頸舉痛、附件區壓痛。需與異常子宮出血、子宮內膜息肉等鑒別,超聲顯示宮腔積液或輸卵管增粗有助于診斷。結核性盆腔炎會出現經量逐漸減少的特殊表現。
3、不同階段的干預措施: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采用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抗感染,嚴重者需靜脈給藥。慢性期可配合活血化瘀類中藥調理,物理治療選用超短波透熱療法。形成輸卵管膿腫時需腹腔鏡引流,反復發作建議檢測支原體等特殊病原體。
日常需避免盆浴及經期性生活,穿著透氣棉質內褲。每周3次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飲食增加深海魚、紫甘藍等抗炎食物攝入。出血期間禁用衛生棉條,建議每2小時更換衛生巾并記錄出血量變化,持續出血超7天需復查陰道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