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瀉不一定是腸癌,但需警惕腸道疾病的可能。腹瀉是常見癥狀,多數由飲食不當、感染或腸易激綜合征引起,僅少數情況與腸癌相關。
腸癌引起的腹瀉通常伴隨其他警示癥狀,如排便習慣持續改變超過兩周、便血、體重莫名下降、腹痛或腹部包塊。若腹瀉反復發作且合并上述癥狀,建議盡早就醫排查。腸癌早期發現治愈率較高,通過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1、功能性腸道問題:
腸易激綜合征是腹瀉的常見原因,表現為腹部不適伴排便后緩解,癥狀可持續數月但不會導致營養不良。這類情況需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辛辣食物攝入,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如燕麥、蘋果。規律作息和減壓也有助于改善癥狀。
2、感染性腹瀉:
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的腹瀉通常急性發作,可能伴隨發熱、嘔吐。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或沙門氏菌感染常見,一般1周內自愈。期間需注意補液防脫水,可飲用含電解質的米湯或口服補液鹽。避免濫用抗生素,除非確診細菌感染。
3、炎癥性腸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會導致慢性腹瀉,常伴黏液膿血便。這類疾病需通過結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治療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控制炎癥。患者需長期隨訪,定期監測營養狀況和腸道病變。
預防腸道問題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選擇全谷物、菌菇和綠葉蔬菜。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促進腸道蠕動。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做一次腸癌篩查,有家族史者應提前至35歲。出現持續腹瀉時記錄排便頻率、性狀變化,就診時提供詳細信息有助于醫生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