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能傳染給胎兒,具體風險與病毒類型、母體感染階段及防護措施有關。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母嬰傳播的主要病原體。乙型肝炎病毒通過胎盤、產道或產后密切接觸傳播,母嬰傳播率可達30%-50%。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風險較低,約為5%-10%。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母嬰傳播風險極低。
1、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孕婦可能將病毒傳染給胎兒,傳播風險與母體病毒載量呈正相關。高病毒載量孕婦在妊娠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傳播風險。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阻斷成功率超過90%。母乳喂養不會增加傳播風險,但乳頭皸裂時應暫停哺乳。
2、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
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中,與母體病毒載量和合并HIV感染有關。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但避免產程延長、減少胎兒暴露于母血可降低傳播風險。產后需定期監測嬰兒丙型肝炎抗體,確診感染需專科隨訪。
3、其他病毒性肝炎的母嬰傳播: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過污染食物或水傳播,母嬰傳播罕見。妊娠期感染戊型肝炎可能導致重型肝炎,需密切監測肝功能。孕期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可有效預防感染。巨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等非嗜肝病毒也可能引起肝炎樣表現,需通過血清學檢查鑒別診斷。
妊娠期發現肝功能異常應及時篩查肝炎病毒標志物。確診病毒性肝炎的孕婦需在傳染病科和產科共同監護下完成妊娠。分娩方式應根據產科指征決定,剖宮產不能完全阻斷母嬰傳播。新生兒出生后需按規定完成疫苗接種和血清學檢測。哺乳期母親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血液和體液接觸。家庭成員應接種疫苗,共用餐具需高溫消毒。孕婦應保持規律作息,攝入充足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避免飲酒和使用肝毒性藥物。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需避免劇烈活動。出現乏力、黃疸等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