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流產和手術流產的傷害程度需根據個體情況評估,藥物流產適用于早期妊娠且并發癥可控,手術流產操作精準但存在創傷風險。兩者均可能引發出血、感染等風險,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
1、妊娠周期:藥物流產適用于妊娠49天內,孕囊較小且子宮內膜未過度增厚時成功率較高。手術流產適用于妊娠6-10周,通過負壓吸引或鉗刮術清除妊娠組織,超過10周需采用引產術。
2、操作方式:藥物流產通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誘發宮縮排出胚胎,需持續3-5天。手術流產采用靜脈麻醉下宮腔操作,全程約10分鐘,但需器械進入子宮腔。
3、并發癥風險:藥物流產可能引起不完全流產約5-10%概率,需二次清宮。手術流產存在子宮穿孔、宮腔粘連風險約1-2%,術中出血量通常多于藥流。
4、恢復過程:藥物流產后陰道出血持續1-3周,需定期復查HCG水平。手術流產后出血一般7-10天停止,但子宮內膜修復需1-2個月經周期。
5、心理影響:藥物流產過程較長可能加重焦慮,但隱私性較好。手術流產需面對手術環境,但過程快速,術后心理干預對兩者都至關重要。
流產后應補充鐵劑、維生素C促進造血,避免劇烈運動2周。推薦攝入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配合快走等溫和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術后1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每周復查B超直至確認宮腔無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