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是嚴重癥狀,存活時間需結合具體病因判斷。上消化道出血、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均可能導致吐血,及時就醫可顯著改善預后。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突發嘔血伴黑便常見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出血量小于400毫升時,經內鏡下止血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多數患者可完全康復。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可能出現休克,需緊急輸血搶救。此類患者若能及時接受規范治療,五年生存率超過90%。
2、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
慢性肝病患者出現噴射狀嘔血,提示門靜脈高壓導致的靜脈曲張破裂。首次出血死亡率達30%,經套扎止血和降低門脈壓力治療,配合終身抗病毒或戒酒,部分患者可長期存活。未規范治療者一年內再出血率高達60%。
3、惡性腫瘤出血:
胃癌、食管癌等惡性腫瘤侵蝕血管會導致持續性嘔血。晚期腫瘤患者平均生存期約3-6個月,但早期腫瘤經手術根治后五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為晚期患者提供新的生存希望。
吐血后應立即禁食平臥,避免誤吸。監測血壓心率變化,記錄出血量和性狀。恢復期需選擇易消化軟食,分次少量進食富含鐵質的瘦肉、動物肝臟等。肝硬化患者需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入,每日不超過40克。所有患者都應避免辛辣刺激、過熱過硬食物,戒煙戒酒。適度進行呼吸訓練和肢體活動,但出血急性期需絕對臥床。定期復查胃鏡和肝功能,遵醫囑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家屬應學習應急處理措施,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