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S感染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新生兒預防性干預、免疫調節、對癥支持治療、感染源控制等方式治療。GBS感染通常由母嬰垂直傳播、免疫功能低下、泌尿生殖道定植、皮膚黏膜破損、醫療操作污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青霉素G、氨芐西林、頭孢曲松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首選藥物,對GBS具有高度敏感性。治療周期通常需10-14天,嚴重感染需靜脈給藥。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萬古霉素或克林霉素,需根據藥敏結果調整方案。
2、新生兒預防:孕35-37周需進行GBS篩查,陽性孕婦分娩時需靜脈注射青霉素。早產兒、胎膜早破超過18小時者需加強監測,出現呼吸窘迫或發熱應立即進行血培養和腰椎穿刺檢查。
3、免疫調節: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適用于嚴重膿毒癥患者,可中和細菌毒素。脾功能低下者需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和腦膜炎球菌疫苗,預防繼發感染。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礎疾病以改善免疫功能。
4、對癥支持:膿毒性休克患者需液體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腦膜炎患者需降低顱內壓處理,可選用甘露醇或高滲鹽水。多器官功能衰竭需進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或機械通氣支持。
5、感染控制:產科器械需嚴格消毒,避免會陰側切等創傷性操作。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減少泌尿系統定植風險。醫療機構需規范導尿管使用流程,定期更換留置導管。
哺乳期婦女出現發熱或子宮壓痛需排查產褥感染,建議每日飲用2000ml水分促進細菌清除。術后患者可進行踝泵運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每2小時翻身避免壓瘡。飲食需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魚肉、豆制品等促進組織修復,限制高糖食物攝入維持血糖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