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可通過發病機制、癥狀特征、病程進展、檢查結果、治療方式等方面區分。兩者均涉及鼻腔病變,但屬于不同疾病類型。
1、發病機制:過敏性鼻炎由過敏原刺激引發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鼻黏膜出現非感染性炎癥。鼻竇炎多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導致,常見于感冒后繼發鼻竇黏膜化膿性炎癥。前者需避免接觸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后者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
2、癥狀特征:過敏性鼻炎以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癢為主,常伴眼結膜充血。鼻竇炎表現為黏膿性鼻涕、鼻塞、面部壓痛,嚴重者出現嗅覺減退。前者癥狀具有季節性,后者病程超過12周可轉為慢性。
3、病程進展:過敏性鼻炎發作呈間歇性,脫離過敏環境后癥狀緩解。急性鼻竇炎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顱內并發癥,慢性鼻竇炎易引發鼻息肉。過敏患者需進行脫敏治療,反復感染者需考慮鼻內鏡手術。
4、檢查結果:過敏性鼻炎鼻黏膜呈蒼白色水腫,鼻分泌物涂片可見嗜酸性粒細胞。鼻竇炎患者CT顯示竇腔黏膜增厚或液平面,血常規提示中性粒細胞升高。前者需做皮膚點刺試驗,后者需進行鼻竇穿刺培養。
5、治療方式:過敏性鼻炎首選鼻用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細菌性鼻竇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真菌性需用伏立康唑。頑固性病例可分別選擇特異性免疫治療或功能性鼻竇手術。
日常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過敏體質者定期清洗床品,鼻竇炎患者可嘗試生理鹽水鼻腔沖洗。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發熱頭痛時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避免自行濫用滴鼻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