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治療選擇中醫或西醫需根據病情特點決定,中西醫各有優勢,急性發作期建議優先西醫控制癥狀,慢性反復發作可考慮中醫調理。主要考量因素包括發病急緩、過敏原明確性、既往治療反應、伴隨體質問題及個人治療偏好。
1、急性期優先西醫:
西醫治療急性蕁麻疹起效迅速,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快速阻斷組胺受體,30分鐘內緩解風團和瘙癢。嚴重病例配合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有效控制血管性水腫。急診處理過敏性休克時,腎上腺素注射是西醫不可替代的急救手段。
2、慢性期聯合中醫:
病程超過6周的慢性蕁麻疹,中醫辨證施治可調節免疫失衡狀態。血虛風燥型用當歸飲子加減,濕熱蘊膚型選消風散化裁。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調節Th1/Th2細胞因子平衡,減少IgE介導的變態反應。
3、過敏原明確性:
西醫通過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皮膚點刺試驗能明確塵螨、花粉等外源性過敏原,進行針對性回避或脫敏治療。中醫更關注內源性致病因素,如營衛不和、肺脾氣虛等體質問題導致的"正虛邪犯"病理狀態。
4、藥物耐受情況:
長期使用抗組胺藥可能出現耐藥現象,部分患者出現嗜睡、口干等副作用。中醫通過更換方劑組合可避免耐藥性,但起效較慢。生物制劑如奧馬珠單抗對難治性病例效果顯著,但需評估治療成本。
5、個體化治療方案:
兒童和孕婦用藥需謹慎,西醫會調整藥物分級,中醫則避免使用蟬蛻、全蝎等動物藥材。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需中西醫協同治療,如橋本甲狀腺炎伴發蕁麻疹需同時調節甲狀腺功能和免疫狀態。
建議發作期間記錄風團形態、持續時間及誘發因素,避免搔抓和熱水燙洗。飲食宜清淡,限制高組胺食物如海鮮、發酵食品。保持規律作息,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刺激。慢性患者可練習八段錦調節氣機,配合玉屏風散增強衛表功能。環境控制需注意室內濕度維持在50%以下,定期清洗空調濾網。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腹痛等系統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